键盘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键盘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南京考古新发现_[#第一枪]

发布时间:2021-06-07 13:21:31 阅读: 来源:键盘厂家

2015年下旬,文物部门在南京热河路边发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遗址,包括条石、砖道、砖井等遗迹一一现世。由于毗邻静海寺、天妃宫,有专家认为可能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起点“龙江关”的官署建筑。但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进行,目前基本判断,遗址是明城墙护城河的堤岸。它证明了南京的热河路,原来是一条宽达几十米的护城河。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文/摄

发掘现场

青砖条石层层叠加,典型的人工驳岸

发掘地点位于热河路西侧、大观天地对面的工地,现场分布着考古人员打下的近10个探方。记者在探方内可以看到直径约1米的砖井、由青砖砌成的排水沟。此外,最醒目的是两道南北走向、位置呈东西平行排列的砖墙。目前,砖墙发掘出来的高度超过2米。两面墙各不相同。西侧的砖墙基本由大型条石堆砌而成,而东面的砖墙则是一层条石、一层青砖——层层叠加而成。“这是比较典型的人工驳岸,相互叠加使结构比较坚固。”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、船舶史专家赵志刚在现场介绍说。同时记者在东侧砖墙的一段发现由细砖铺设的两米长台阶。“堆砌的比较工整,这是一处船只停靠的接驳点,可以想象当年人们迎来送往的景象。”

两道坝墙外,一条变窄乃至消失的护城河

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赵志刚的观点。文物部门一名专家告诉记者,这两面墙确实是当时河流的驳岸,时代是一前一后。“西侧是明代修建的,但明代哪一时期目前还无法判断,但肯定沿用了数百年。到了清末时,河水退去河道变窄,人们就沿着新河道修了新驳岸,这就是发掘中出现的东砖墙。” 当年驳岸遗址阻拦的是西侧的河水,而今天遗址的西侧是平整的热河路与路边楼宇,看不到河流的踪迹。“这条河已经消失了,而原来的河道就是今天的热河路。”专家解释说,当时仪凤门外有明城墙护城河,宽度堪比狮子山城墙下的护城河。而遗址内出现的驳岸,正位于护城河的西岸。明代以来,护城河逐渐变窄,到了上世纪30年代,将护城河完全填平,变成了今天的热河路。

木桩过火是古代火灾现场,还是防腐手段?

在发掘现场,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。比如泥土中鳞次栉比地冒出了木质桩基。很显然,这里原来有一座座房屋。不过这些桩基大部分都有过火、发黑的痕迹。难道,当年住在这些临河房屋的人们遭遇了一场火灾。此外,赵志刚在探方的泥土断面上,还发现泥土火烧后发红的痕迹,分布厚度近1米。文物部门专家表示,不排除有火灾的可能,但这也可能是古人的防腐措施。“木制古建筑,为了防止受潮腐烂,往往会在打基桩时,用火烤一下木料,使其脱水碳化,这样烧了一把,木料就更耐用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水泥尚未普及的民国时期,民用设施立木桩也经常会这样做。”此外,这些房屋紧邻护城河修建,周围环境湿度大,使用火烧脱水法防腐也比较正常。

最新进展

正在制定方案,计划在原址保护遗迹

记者了解到,目前考古发掘已经进入尾声。文物部门专家介绍,这处护城河驳岸遗址,对展现南京明城墙历史信息非常重要。所谓城池,凡城必有池,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必不可少。中国北方城市古城墙,大部分是人工开凿的护城河,但南京龙盘虎踞,明代筑城时,以天然的山体、水体为屏障,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池系统。比如热河路的驳岸遗址所在位置,就证明了仪凤门段城墙外的护城河宽度有数十米,而且蜿蜒曲折,是自然形成的水体。城墙的走向是根据这种自然环境确定的。专家介绍,目前这处遗址正在制定保护方案,未来有望原址保护其中重要的部分,并进行展示。公众参观时,就可以遥想热河路一带在明朝时的风貌。

另有一说

遗址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

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,60岁的郑和率领2.7万余官兵,驾驶宝船61艘,从南京龙江关出发,开始他最后一次航程。龙江关送别了郑和,却没能等到他的归来。舰队3年后返程时,郑和积劳成疾在印度去世。至今龙江关的位置还没有确认。所谓龙江关,是明洪武元年在龙江湾置征税机构。宣德时,又在上新河设立税关。因龙江关在上新河关的下游,就有了“下关”的俗称。文物部门通过发掘地层判断,遗址中的古建筑桩基遗迹,应是清末民房。但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、船舶史专家赵志刚在对遗址位置勘察、比对古文献后,认为建筑遗迹也可能与龙江关有关。“在明代的人绘制的《郑和航海图》上,龙江关紧挨着天妃宫、静海寺,而遗址所在的位置也与此吻合。”赵志刚认为,即使建筑遗迹不是龙江关官署建筑本身,也可能是附属建筑或后世延续使用建造的。

建议寻找龙江关,追寻郑和的足迹

赵志刚告诉记者,龙江关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等至今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,但目前南京展现相关历史文化的工作,还留有很大的空间。“通过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,郑和遗迹最集中的地方是南京,而在南京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龙江。如果南京能够把整合文化打造好,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是国际性的。” 赵志刚建议,文物部门在未来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龙江关的确切位置,一方面妥善保护考古发掘遗址,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龙江关标示、展示出来,此外,还可以选址建造船舶博物馆、郑和七下西洋纪念塔等。“这能让本地人和各地游客都认识到,南京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港口,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传播汇集的焦点。”赵志刚说。

沧海桑田

老下关六百年变迁,就汇集在这里

目前文物部门正在推动这处驳岸遗址的保护,未来市民、游客可以看到古代的河岸是怎么修的。而更重要的是,明、清的砖墙、建筑遗址都汇集在一处,基本完整还原了老下关地区从荒凉到兴盛的过程。

明代以前各个朝代,南京城市北界不超过今天的鼓楼,对于当时居民,下关是偏远的郊外。这里分布着江滩、河道,只有“江雨霏霏江草齐”的自然景观。后来朱元璋将南京城向北扩展,下关成为刚刚进行规划的“新城”,但除了江河间行驶的船舶,再无多少烟火气。清末下关开埠后,形势完全不同了。护城河消失变成热河路,只是其中一个缩影。

肩带

滑移装载机图片

近视框架眼镜价格

水槽给水管